
蔡威
美國拒絕臺灣總統賴清德過境風暴餘波蕩漾,一紙外交部公文傳在暗網兜售,內容疑似民主基金會要求民進黨短期資助,這是川普上任後砍掉預算的非政府組織,難道這才是美臺關係生變的導火線?這起事件突顯臺灣在國際政策與資安治理的根本問題,企圖藉由薄弱的「過境外交」維繫對美交流,卻因可能內部管理失當而被捲入資安危機;使得賴清德過境受阻與暗網風暴產生微妙連結。
賴清德此次過境美國受阻再次引發「疑賴論」,表面上是外交行程受挫,實際反映臺灣對美關係的根本隱憂。首先,外界傳出外交部等機密檔已在暗網兜售,當中涉及特定國際基金會資金往來的敏感內容,令人質疑民進黨政府在資金運作與外交承諾上是否存有灰色地帶;其次,美國共和黨對賴清德事件採取集體沉默,這與過往高調挺臺形象形成對比,顯示臺灣議題在美國政壇的政治熱度逐漸降溫。
臺灣外交檔曝光美國川普拒賴過境?
臺灣外交部電子公文疑似在暗網流傳兜售一案,部長林佳龍第一時間指示成立調查小組,自從今年暗網開始接連爆出,多份宣稱來自外交部的電子公文,在暗網上公開兜售。各種包括外交行程、簽證安排以及邦交國往來內容等機敏資料,初步核對多為例行業務內容,部內人員涉案的可能性極高,截至目前對於外流管道一無所獲,如何要求依法嚴辦?反讓暗網資料甚囂塵上。
賴清德過境美國吃閉門羹難道受此牽連?這份資料若是遭到技術外流,在時間點上相當巧合,訪問巴拉圭欲過境美國,最後卻是淪為泡影,如果不是幕僚體系的作業失當,極有可能還有不能說的秘密。因此,外界開始臆測「過境門」是否與「洩密案」有關?若有政治勢力透過外交資料作為交易籌碼,誘使特定組織藉由卑劣手法及不當管道,企圖重新獲得美國民主黨的勢力支持,恐怕才是這起外交洩密的最大破口。
顯然,暗網資料凸顯賴政府在與川普交手的兩面手法,去年民進黨押寶共和黨遭到質疑,外交部第一時間澄清不會單獨只選一邊,而是民主與共和黨兩邊雙壓的平衡外交。如今,民主黨是否試圖透過非正式管道,持續維繫與民進黨的友好合作?而讓共和黨川普感到被出賣了?拒絕賴清德過境美國事小,若是造成臺美信任危機更是得不償失。因此,外交部對暗網事件不可輕忽,遏止危及國安情況,無論是否存在偽造成分,都已嚴重傷害國家利益。
共和黨集體沉默對臺態度轉變
賴清德過境美國遭拒一事,這對臺灣歷任總統實屬罕見,而民主黨成員多有公開表態,過去常以挺臺的共和黨卻罕見沉默,除了反映共和黨的新右翼勢力抬頭,對中政策趨向務實克制以及經濟優先,自然不願再以臺灣問題挑戰中國。尤其,在關稅對壘的敏感時機,任何可能激化雙方舉動,勢必都會淡化。川普政府高舉關稅政策,中國也以稀土戰術還擊,加深共和黨對中國談判的戒慎恐懼,也成為了集體沈默的重要因素之一。然而,這紙機密公文還讓美援淪為「美控」,而對象竟然還是在野的民主黨。
美國前白宮官員惠頓近期發文〈臺灣如何失去川普〉,指出美國世界第一大經濟體,臺灣卻失去與美國市場的競爭力,如何能與日本以及韓國公平競爭?世界各國面臨美國關稅大刀,都企圖與中國打造南方聯盟的趨勢因應,畢竟拉攏第二大經濟體也是人之常情,就連美國也積極想促成「川習會」。無奈的是,賴政府不僅還在「抗中保臺」,還可能像洩密公文內容一樣,持續抱著民主黨的大腿不放,賴清德也許現在還沒失去川普,但是可能成為唯一無法過境美國的臺灣總統。
賴政府必須正視過境不成取消出訪的危機處理,在現實國家利益與選民結構影響下,政黨的外交立場容易受到內部選舉壓力與經濟利益的策動,象徵「臺灣牌」對上「美國優先」已經相形失色。賴清德過境事件成為觀察美國兩黨對臺策略轉變的風向球,共和黨的集體沈默,再看民主黨的眾聲喧嘩,可能會讓臺美關係產生化學變化。事實上,公文這次踩在民主黨的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,那下次呢?共和黨還會繼續支持賴清德嗎?
賴清德過境美國遭拒,外交部檔暗網外流的兩大事件,象徵臺灣當前所面臨的外交壓力與制度疲弱的雙重病灶。對於外部而言,美國共和黨的新右翼與經濟優先邏輯,顯現出「臺灣牌」不再是對中施壓的理想工具;內部則顯示出資訊治理機制的後天失調,導致民進黨政府面臨外交與國安雙重信任危機。(作者為專欄作家)